他是勤奮努力的“創二代”、全國優秀企業家,他帶領的企業一舉成為全國行業的龍頭企業、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、中國纖維素行業協會精制棉分會會長單位和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。他,就是湖北金漢江精制棉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航旭。
2007年,周航旭在英國留學,不步同學看中發達國家的環境和條件,勸他留在海外發展,還有的同學說辦企業很辛苦,邀他一起開辦酒店、做投資等。他知道父親堅守實業的艱辛,但他義無反顧,兩年后毅然回到家鄉,來到父親創辦的金漢江公司,傳承父輩的實業產業,篤定發展精制棉事業。
周航旭在生產經營中不斷進步,迅速成長。他從外貿銷售員做起,先后做過車間主任、技術中心主任、副總經理,出色的管理能力、創新的經營理念,讓他成長為一名高級管理者。2014年,他出任湖北金漢江精制棉有限公司總經理,成為獨當一面、讓父親與企業干部員工放心的帶頭人,當時他才29歲。
精制棉是以棉花的副產品棉短絨為原料,經蒸煮、漂白生產出的一種纖維素基礎材料。產品應用廣泛,做衣服的面科離不開它,火箭的推進劑離不開它,火藥和油漆也離不開它。尤其是它的增稠賦型的功能,制作出了我們離不開的牙膏、牛奶等。
精制棉前景廣闊,但生產過程中的濕法輸送工序存在兩大弊端:一是棉漿中的堿液不能有效擠壓出來進行回收利用,給后續污水處理造成很大的壓力和成本投入;二是增加了污水量,每一批棉漿需要30一50噸水進行稀釋,每年僅廢水量就將增加100萬噸。
公司啟動退城入園工作后,周航旭決心解決這兩個難題。在調查中他發現,全國同類行業采用的部是濕法輸送技術,沒有先例可惜鑒。于是,他牽頭成立了研發課題組,通過3個多月的研究,做出了一個樣機。試驗過程中,樣機雖然能完成輸送,但效率很低,怎么辦?他帶領技術人員先后到上海、江蘇、廣東等地,請教專家、設備廠家,最后形成了較成熟的設計方案,加工出行業首臺干法輸送裝置。
2015年,該裝置被安裝在新區生產線上,經過兩個月的試生產和不斷調整,終于取得了成功,廢水量減少了60%,為國家的制漿業做出了貢獻。當年該技術獲得了國際專利,解決了全球精制棉纖維素行業從源頭控制污染的技術難題。
打通高質量發展路徑,重點在于創新創造。周航旭堅持科技創新,加大與高校的聯合和合作,使企業的科技實力上到一個新的高度:8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,3個產品居世界先進水平,申請并獲得4項國際專利,1個產品納入國家標準。目前,公司專利擁有量占國內同行業的80%、占壘球行業的43%,成為當今全球同行業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。特別是2016年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樊明武其建了全國纖維素行業首家院士工作站,吸納了三所高校的專家,開發出的精制棉輻照改性技術、納米纖維素、中水回用技術,改寫了世界精制棉的創新史,被中國科協評為2018年全國模范院士工作站。目前,公司受中國纖維素行業協會委托,牽頭修訂精制棉國家標準。
周航旭牽頭創新的成果不僅帶動整個精制棉行業的發展,也讓科技成果惠及全社會。前幾年,某硝化棉公司一直承擔著國防軍品計劃,但精制棉生產線技術工藝落后,不能適應國家軍工發展的需要。該公司一直想改造生產線,苦于沒有較先進的成熟工藝,于是向周航旭求助。周航旭無償地將該項科技成果轉讓給他們,在當地建成5萬噸生產線……目前,金漢江公司有20多項發明和實用專利向行業和社會進行了無償轉讓和推廣。
周航旭將繼續帶領團隊,重點開發精制棉衍生納米纖維素等一系列新興產品,進一步拓展精制棉纖維素的新用途、新市場,造福人類。
(荊門晚報2019年6月24日第八版)